根据《2018年全国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方案》任务安排,中心承担了“大洋航线志愿船观测”任务,于今年8月18日搭载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业务化试应用工作,近期经受了台风“山竹”考验,运行状态良好。
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传感器室吴晟博士申报的《钴基Full-Heusler合金的掺杂效应和薄膜噪声特性研究》获得面上项目资助。
2018年9月14日,根据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相关规定,我中心在天津组织召开了2016年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南海海洋能开发利用资源评估及示范电站总体设计”项目自验收会。
感应耦合传输技术是我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的一项海洋数据传输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通过各类项目的支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当,一些技术指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形成温、盐、深测量仪和可集成第三方仪器的传输模块,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尤其是在2018年上半年,其业务化应用和产品化
8月30-31日,中国Argo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许建平研究员一行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就国产剖面漂流浮标在中国Argo计划中应用问题进行交流。中心主任韩家新、副主任彭伟会见了许建平研究员一行。
2018年8月中旬,中心科研人员在前期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国际现场比测和中尺度涡组网观测良好工作基础上,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本年度第二次黑潮延伸体组网观测。
基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在极区观测领域的应用需求,中心课题组在自然资源部相关业务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极区型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的技术创新,该工作主要对现有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进行环境适应性改进与优化,使其满足极区环境下气象、水文以及冰环境参数的漂流式测量。
2018年5月23日,中心参加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和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共同组织的国家标准立项答辩会。我中心四项拟立项的国家标准参加了答辩
经过近10年攻关,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建设项目集约用海评价与控制方法及应用”专项开花结果。日前建设项目用海集约定量管控机制通过了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评审。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此项研究体系完整,创新点突出,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新时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识海洋离不开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和创新。海洋观测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气象预报等工作的前提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