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 |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一)机械原理部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机构学与机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掌握,以及相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机械设计部分
主要考查学生对通用机械零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一般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一)机械原理部分(占50%)
1、机构的组成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自由度计算、拆杆组、确定机构的级别。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速度瞬心法进行机构的速度分析、理解相对运动图解法的基本概念、平面矢量的复数极坐标表示法、平面机构的整体运动分析法。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不考虑摩擦时平面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平衡力和平衡力矩的直接解析确定、机械的效率和运动副中的摩擦及自锁。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和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和动力特性、平面连杆机构的综合概述和刚体位移矩阵、平面刚体导引机构的综合、平面函数生成机构的综合、平面轨迹生成机构的综合、按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综合平面连杆机构。
5、凸轮机构及其设计: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特点、平面凸轮廓线设计、平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6、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轮机构的特点、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变位齿轮传动、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设计、斜齿圆柱齿轮机构运动特点和设计方法、蜗杆机构和直齿锥齿轮机构的运动特点和设计方法。
7、轮系及其设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轮系的功用。
8、其他常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运动特点、组合机构类型运动特点、螺旋机构运动特点。
9、机器的运转和调速:多自由度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飞轮设计方法。
10、机械的平衡:机械平衡的目的分类与方法、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二)机械设计部分(占50%)
1、机械零件工作能力及计算准则。
2、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摩擦、磨损及润滑。
3、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连接(螺纹组合计算、键、花键、过盈)强度校核。
4、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传动(带、链、齿轮、蜗杆)的传动特点和设计方法。
5、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轴的强度校核方法。
6、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滚动轴承的组合结构设计与寿命计算、滑动轴承的传动特点。
7、联轴器和离合器传动特点。
8、弹簧基本知识:材料特点、弹簧特性线、旋绕比、强度、刚度特点。
三、试卷类型及比例
(一)机械原理部分(占50%)
1、填空题、选择题,约占10%~20%。
2、计算题、图解分析题,约占80%~90%。
(二)机械设计部分(占50%)
1、填空题、选择题,约占20%~30%。
2、分析题、简答题,约占10%~15%。
3、计算题、结构设计题,约占55%~7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50分)。
五、参考书目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下册),第4版,张策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六、初试工具要求
(一)请参加科目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3小时)(科目代码803)的考生自备绘图工具。
(二)80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请考生自备铅笔、橡皮、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圆规。
(三)严禁在答题绘图纸或答题草图纸上填写考生编号、姓名等考生信息。
815 |
信号与系统 |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信号与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内外高校相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要求考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程所讲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些经典理论分析、解释和计算信号、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约束关系的问题。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一)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知识(10~20%)
1、基本信号及其两种(函数表达式和波形图)表示方法;
2、信号的基本运算;
3、系统的描述及系统的基本性质;
(二)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10~20%)
1、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
2、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3、卷积、卷积的性质及卷积的计算方法;
4、系统响应的时域求法;
(三)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分析(30~40%)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2、周期信号的频谱及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3、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其性质;
4、取样信号、取样信号的频谱、取样定理及其应用;
5、周期和非周期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6、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性质;
7、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S域分析;
8、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之间的映射关系;
(四)离散信号与系统分析(10~20%)
1、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描述及其运算;
2、离散卷积及其性质;
3、线性离散系统的特性及其描述方法;
4、差分方程的建立及其解法;
5、Z变换及其性质;
6、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法;
(五)系统函数(10~20%)
1、系统函数的零极点与系统响应之间的关系;
2、系统稳定性及其判断方法;
3、系统的方框图、信号流图表示法与系统模拟;
(六)连续与离散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10~20%)
1、状态、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的基本概念;
2、连续与离散状态方程的建立方法;
3、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4、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5、描述系统的状态方程与输入-输出方程之间的关系;
6、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概念。
三、试卷题型及比例
试卷题型分为简答题(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等)、一般计算题和综合计算题三种类型,其中简答题和一般计算题约占80~90% ,综合计算题约占10~20% 。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为150分 。
五、参考书目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吴大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70 |
海洋科学导论 |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考察学生对海洋科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一)海洋科学内涵与海底科学基础(10%)海洋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的地位,海洋在国防安全、防灾减灾、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健康保障中的作用,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认识未来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地球圈层结构与海陆划分的基本概念,海底地形与板块构造学说,海洋沉积类型与成因,海底矿产资源成因、开发技术及国际竞争。地球多圈层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
(二)海水理化性质特征(15%)海水热力学性质及其潜在影响,海水盐度定义,海水状态方程及应用,全球海面热量平衡及各分量作用,全球海洋温盐水平与垂直分布,海洋跃层与锋面。海冰形成、类型,两极海冰变化及气候效应,海冰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海水化学组成,海水二氧化碳系统与碳循环及海洋酸化。海水中的营养元素与富营养化,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与温室气体释放及低氧灾害。
(三)海水运动规律与海上活动安全(30%)海水运动规律预测与海上活动安全保障;地转流和风海流基本特征,世界大洋风生环流、热盐环流和水团分布,风浪和涌浪,潮汐现象与平衡潮理论,潮汐动力理论,风暴潮灾害。全球海平面上升灾害与应对。
(四)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15%)平均大气环流,海洋上的天气系统,不同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基本特征,海洋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ENSO、PDO、AO、NAO等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中国近海。温室气体排放与未来气候增暖预测,IPCC与“巴黎协定”。“碳中和”与“碳达峰”的理念和达成,海洋碳汇过程及增汇可能。
(五)海洋生态系统与资源可持续利用(15%)海洋生态系统基本概念,海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分类,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与举措。海洋生物生产力及其调节因素,主食物链与微食物环,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赤潮灾害及其遥感监测。
(六)海洋声光传播及卫星遥感应用(15%)海洋声学特性,海洋中声的波导传播与反波导传播,海洋声学探测应用。海水中光的散射与衰减,海水透明度及其影响因素,海洋光学探测应用。海洋遥感主要类型与探测要素,海洋遥感应用。
三、试卷类型及比例
简答40%,论述6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均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主要参考教材
海洋科学导论,冯士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注:今年所有自命题考试不再使用计算器。